這件棉衣,我們暫且稱它小M吧。
為了昭然其中的秘密,小M重游了自己的“漲價”之旅。
第一站,小M給我們介紹了它的制造商陳先生(化名).
陳先生來自江蘇南京,他告訴我們現(xiàn)在基本不敢貿然接單了,自己是做棉衣的,用的是純棉布料,價格的變動太大,簽完單子隨時都可能賠。
陳先生說:“大概就是從2-3個月前,純棉布料簡直是一天一個價錢的漲。已經從去年的18.5元每米漲到了現(xiàn)在的28.5元。”
他說,接小M這一單的時候,他和銷售商就談判了好久。
“不加價根本就不可能做了,當時談的是加多少的問題。過了不到一個星期,我的客人終于發(fā)現(xiàn),今天不決定下單第二天就還要漲。”陳先生說。
現(xiàn)在基本上是,和客人談好了成衣的價格陳先生馬上核算成本,當天就和自己的供應商按照這個成本談面料的價錢,需要的量是多少,立即決定。
陳先生說:“不光面料在漲,最近輔料也在漲,只是漲幅沒有太明顯,大家的反應沒有這么大罷了。今年這種情況,就是大家都要讓一些利潤出來,最后消費者再多掏一點兒。”
利潤下降,就在量上下工夫。陳先生一直在游說自己的銷售商翻單,今年是個冷冬嘛。
實際上,陳先生作為一個內貿廠商,還是比較幸運的。
“今年做外貿單的就慘了,很多做棉衣的都是今年3月份的時候簽訂的合同,老外一般都是嚴格按照合同辦事,為了保住客人又不能毀約。他們賠得一塌糊涂。”陳先生說。
第二站,小M找到了陳先生的面料供應商,某棉業(yè)紡織有限公司的業(yè)務經理王華。
王華說和陳先生合作多年,已經是非常好的朋友。自己今年一下子大幅提價也是因為形勢所迫。
王華介紹,普通棉紗 (普梳40支)價格從9月份的26000元/噸漲到了11月11日的接近48000元/噸,而精梳40支的價格已經漲到了50000元/噸。這都已經達到歷史高位。
“棉紗漲了一倍還多,面料能不跟著漲嗎。”王華說,目前化解成本壓力的唯一方法,就是使用庫存。自己只囤積了夠用一個月的棉花,大約5萬噸左右,這都是在24000元-28000元/噸之間購進囤積的。
王華說,有資金實力的大企業(yè)很多都抓住了機遇,囤積了大量棉花;沒有資金實力、沒有抓住市場機遇的小企業(yè)非常難過,甚至可能倒閉出局。
說到囤積棉花,小M帶領我們去了下一站――第三站,天宏棉花加工廠。這個加工廠的老板叫夏行洋,他直接對棉農進行棉花收購,把籽棉加工成皮棉。
很可惜,他沒有囤多少棉花。
9月10日至今,兩個月中,棉花價格,已經從新棉上市時籽棉收購價4.1元/斤漲到現(xiàn)在的7.1-7.2元/斤,上漲幅度76%;皮棉價格從18000元-19000元/噸漲到了31500元/噸,漲幅70%。
夏行洋說,棉花價格的上漲除了減產這個原因之外,與農民惜售和販棉也有很大關系。河北一個村子,有條件的棉農,很多外出當起了棉販子,自家的棉花,放在家里,一直等待漲價再賣。
夏行洋已經決定從11月9日起,停止收購棉花。他準備觀望幾天,看國家的調控變化,正好自己還有10天的籽棉存貨。
拜訪完夏行洋,我們隨著小M找到了真正的源頭――第四站,棉農李先生。
棉價上漲除去天災的原因,就全部歸在棉農惜售和販棉,李先生顯然有些委屈。
李先生說,從今年2、3月份的第一次灌溉,水價就悄然上漲,從去年的120元/畝上漲為180元/畝。
每畝地水費增加60元,100畝就是6000元,每年滴灌至少要八九次。這意味著,僅水費一項,今年他要多支出四五萬元。緊接著,今年的種子、地膜、肥料、人工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價格都上漲了。
從2月份灌溉到7月份“打頂”,化肥價格每畝地比去年上漲30元,地膜價格由去年每公斤11元上漲為13元。連請臨時工的價錢今年都比去年翻了一番,去年是每天40元,今年變80元了。忙的時候,要請100多個臨時工。
關于用工成本的上升,抱怨的不只是李先生,夏行洋、王華和陳先生有著同樣“遭遇”。一方面利潤空間飽受擠壓,另一方面不得不承受各方成本的上漲。
這四個人,告訴了我們小M一年間“身價上漲”的秘密。